2018年10月12日
在北京新街口大半截胡同拐角的居民小院里,有一個特殊的幼兒園,名叫“四環(huán)游戲小組”。在這里,孩子不用“托付”給他人,因為家長就是老師;活動室不必被無所不在的攝像頭監(jiān)控,因為家長有權參與、并且被鼓勵參與到機構的任何活動中。
“四環(huán)游戲小組”的創(chuàng)始人張燕,是北京師范大學學前教育系的教授。她始終認為,幼兒教育不是幼兒園教育,不能關門辦園,實行封閉教育。“幼兒教育祛除奢侈浮躁的形式,回歸質樸與本真,才能還孩子一個完整童年”。
本著好奇和學習的心態(tài),我們決定去拜訪這個“非正規(guī)”幼兒園。
▲專屬于游戲小組的《四環(huán)之歌》
下午兩點左右,我們來到了新街口的大半截胡同,來來回回找了十幾分鐘,才找到這個藏在胡同拐角深處的幼兒園。那天正好是四環(huán)游戲小組的9月家長會,家長和孩子們擠在院子,有的在看貼在教室墻上的孩子畫作,有的在和老師溝通孩子的在家表現,還有的正帶著孩子“檢驗學習成果”。
“這些瓜都叫什么名字呀?”一位媽媽指著桌上放的7個品種各異的瓜問孩子。
孩子拿手從左到右點著瓜回答:“南瓜、苦瓜……”點到最后一個,他一時忘了名字,便撓了撓頭開始沉思。憋了約五六秒,他才想起來,猛地一拍手:“那個是倭瓜!”
媽媽幫他順了順腦后的頭發(fā),一邊夸他:“真棒!丁老師今天上午教的東西,你全記住啦!”孩子聽了之后特別開心,一把抱起足有五六斤重的倭瓜,在院子里撒歡地跑來跑去。在他看來,懷里這個沉甸甸的倭瓜,就是他最好的玩具。
▲老師們上課用的教材——都是真瓜!
玩,是每個孩子來到四環(huán)游戲小組學會的第一課。他們玩的不是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,也不是奢侈精巧的玩具,而是用最普通的材料設計出的、不脫離生活的游戲。
胡同里的四間平房、一個小院,滿園的綠色植物構成了天然的玩耍場所。室內玩夾豆子、串吸管、翻花繩,游戲看似簡單,卻能有效鍛煉手部肌肉;室外是個生機勃勃的小院,種滿了絲瓜、葫蘆和豆角,孩子們在這里畫畫、種植物、觀察大自然。“把教育還給生活”,是四環(huán)游戲小組一直以來的理念。
▲小院里種滿了各種瓜果植物
游戲小組的誕生
四環(huán)游戲小組并不在四環(huán)上,而是在寸土寸金的北京二環(huán)內。之所以名為“四環(huán)”,是因為它誕生在西城區(qū)四環(huán)胡同附近的農貿市場——四環(huán)農貿市場(又名潤德利綜合市場)內。
2004年4月,張燕帶著研究生們來到四環(huán)農貿市場做調研。市場里有600多個攤位,大部分是從外地來北京務工的流動人口家庭。這些攤販無暇照顧孩子,任他們在市場里亂跑,三三兩兩在拉貨三輪車里玩耍,餓了拿點錢買零食吃,困了就在菜攤子下面睡覺。
這些家長也很無奈,因為孩子是流動兒童,公立幼兒園不收,私立幼兒園又上不起。而自己因為賣貨沒有正常的生活作息,半夜要運菜,早上天不亮要收攤,晚上得等別人下班買完菜才能回家,實在沒有額外的精力送孩子去正規(guī)幼兒園。
▲抱著瓜愛不釋手
基于這種情況,張燕便和她的學生一起在這創(chuàng)辦了四環(huán)游戲小組。最初,他們只是想為孩子們提供一個集中且安全的游戲場所。沒有場地,她們便向市場借了個閑置倉庫;沒有人手,張燕就讓自己的研究生們來做志愿者,甚至定下一條“鐵律”——凡是來讀自己研究生的,必須來游戲小組實習。
游戲小組成立之初,家長們的積極性并不高。為了說服家長參加活動,志愿者們走街串巷地跟家長聊天,有時還要幫忙擺攤,“我?guī)湍阗u兩小時菜,你去參加家長會”。這樣一步步循循善誘下,市場里的家長們逐漸認同并參與到游戲小組的活動中。原先他們都在城市缺乏社會交往,而育兒這個紐帶讓他們自發(fā)地聚到一起,經常聊些家長里短:你住的公房是不是不能住了,你老大小學升初中你是不是要回老家,你對孩子的育兒心得是什么……慢慢地,家長們開始形成社區(qū)內的互助網絡。
這一時期的游戲小組還未實現家庭“自助”,仍是由北師大的志愿者們主導。但志愿者們已開始培養(yǎng)家長們的能力,比如要求他們參加家長會、讀書會、親子活動,以及輪流在游戲小組值班等。
▲游戲小組組織各種活動安排家長參與
喚醒家長的教育潛能
雖然由專業(yè)老師帶隊指導,但游戲小組始終沒有正規(guī)身份,時刻面臨著被關停的壓力。直到2010年,由于某些國內校園安全事件,游戲小組被迫從四環(huán)市場的免費場地遷出。
在危機面前,家長們齊心協力為游戲小組找到了新的場地,還自發(fā)粉刷和布置教室。因為新場地的房租很貴,游戲小組不得不向家長收費,而這也成為了家長監(jiān)督的渠道:收錢的是家長,管錢的是家長,交房租的也是家長,所以他們很清楚自己交的錢都用在了哪個地方。
而搬進大半截胡同后,家長們的背景更多元了,既有原來四環(huán)市場的攤商,也有附近小區(qū)的居民;既有農村的,也有城市的;既有非京籍的,也有京籍的。
之前班里有個京籍孩子,下午吃餛燉的時候告訴老師他不喝湯,因為這樣就可以不去胡同里公共廁所了。他爸爸知道后,便反思說,好的教育不應該讓孩子和不同的社區(qū)、家庭相隔絕,不應該只提供一種單一、封閉的環(huán)境,而是應該通過學?;蛘呓逃龍鏊?,讓孩子能更多元地接觸社會。這是四環(huán)游戲小組和正規(guī)幼兒園最大的區(qū)別。
▲組織家長和孩子一起去公園玩
現在,游戲小組每個月都會組織各種各樣的活動——家長會、生日會、去后海游玩、去圖書館內看書……不同的家庭因為互助育兒而促進了資源整合、建立起了友好和團結。“有資源、有時間的家長可以付出更多,能夠幫助一些困難家庭和家長?!敝叭ズ蠛r,就有幾位家長用賣貨的三輪車,載著孩子們一起到公園里玩耍。
在那天的家長會上,每位家長都總結了自家孩子這一個月的成長。四歲的萱萱才剛進游戲小組一個月,萱萱媽媽就明顯感覺到了她的變化:“之前她在家老無緣無故發(fā)脾氣,我說什么她偏反著干,但又干不好,經??摁[。但現在她能安安靜靜坐下聽老師講故事,能排隊和小朋友玩游戲,鬧脾氣的頻率降低了很多?!蓖瑫r她也自我反思,因為自己喜歡晚睡,沒給萱萱做好榜樣,導致女兒總是晚上不睡早上不起,來游戲小組總遲到。“作為家長確實應該先自律,嚴格以身作則才好?!?
▲四環(huán)的生日會~
讓媽媽成為老師
除了身份和場地的危機,游戲小組還面臨人員的危機。2014年,張燕的最后一屆研究生畢業(yè)了,游戲小組從此失去了固定的大學生志愿者。于是退休后的張燕把游戲小組的媽媽們當成自己的研究生來培養(yǎng),手把手地教她們備課、主班、寫教學反思。
很多時候,家長們之所以依賴早教機構,一是缺乏時間精力,二是對自己的育兒知識缺乏信心。而游戲小組的互助育兒模式有效分擔了單個家庭的壓力,教育專家在育兒理念和手法上的幫助,也令他們更有能力在學前階段自己教育孩子。游戲小組的媽媽們大多只有中學學歷,但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,她們也勝任了“老師”的角色。
丁鳳云便是游戲小組里資深的“媽媽老師”之一。8年前,丁鳳云的女兒在游戲小組讀書,她還只是名家長。她做夢也沒想到,日后自己竟會成為游戲小組的一名媽媽老師。如今,女兒讀小學五年級了,她仍然舍不得離開這里。
從不會打字、不知道如何觀察孩子、更不會組織游戲,到成為游戲小組的骨干,丁鳳云用了5年。這5年,是扎扎實實走過來的。每個周六,丁鳳云都要到北師大參加張燕親自組織的培訓——總結本周工作,分享遇到的問題,集體討論解決,然后制訂下周工作計劃。
▲丁鳳云和學生一起玩
她還記得那時候自己主班好久都沒寫計劃,但不知道怎么寫,后來被張燕發(fā)現了,還受到了“責備”:“丁老師怎么一次計劃都沒交,你怎么主的班?隨手抓一個主題就帶活動了?也太不負責了吧?”她連忙解釋自己已經研究過周計劃了,就是不太會寫。張燕便直接指出自己想是不行的,一定要記錄下來,她才方便指出哪些地方需要改進。
從那以后,她每次做計劃都認真琢磨,得花2個多小時才能寫完,然后發(fā)給大家。張燕看了之后再回復需要改正的地方。幾年訓練下來,現在丁鳳云寫一個計劃只需要半個小時,因為經驗和知識已經牢牢記在腦子里了。
因為張燕的嚴格要求,丁鳳云不斷地成長著。今年教研會上,張燕還夸她寫得很順,思維邏輯也很好,“看來幾年的教學溝通、計劃、個案不是白寫的,媽媽老師也不是白當的,越來越好了?!倍▲P云很感慨:“進入游戲小組,我才找到了人生目標,如果沒有遇到游戲小組,真不敢想自己現在是什么樣。”
▲今年教師節(jié),孩子們畫的畫
除了丁鳳云,游戲小組目前還有三名媽媽老師。她們最初或為攤販,或曾經為留守兒童。游戲小組接納了她們,讓她們體會到了特別的價值感。姬中玲老師只要帶孩子們活動,臉上就充滿笑容;付蕾老師一到游戲小組,就沉浸于給孩子們畫剪紙圖案的快樂中。
這些媽媽老師從沒把游戲小組的工作當成糊口的手段,大家是真喜歡,而這正是游戲小組長出來的內生力量。如今的幼兒園教育太看重知識,令教育越來越脫離生活經驗,而“媽媽老師”雖然不懂植物解剖結構,卻能教導孩子和自然做朋友。張燕曾說:“她有孩子的眼神和老師的心,我想這不是任何師范高等學府能夠訓練得出來的,這也比任何學歷證書都要寶貴?!?/span>
什么是最好的幼兒園?
一家關注流動兒童的草根機構,歷經十多年的發(fā)展,從教育理想主義者的試驗田,變成流動人口自助、互助的教育平臺,最后在扶貧機構的幫助下走向正規(guī)化。故事似乎在朝著樂觀的方向發(fā)展,但新的挑戰(zhàn)也接踵而來。
每年七月,游戲小組都會舉辦一年一度的畢業(yè)禮,那些即將上小學的孩子將從這里畢業(yè)。他們大多數無法在北京上學,畢業(yè)就意味著回老家。在游戲小組的時光,只是他們生命中美好而短暫的一頁。已經陪伴游戲小組十多年的丘老師,也因為兒子無法在北京上初中,女兒一直在老家做留守兒童,決定回福建老家。
▲2018年7月,又一批新的孩子畢業(yè)了
如今,流動家庭越來越難留在北京,游戲小組也面臨著新的難關。今天看到的孩子,也許明天就要離開北京;今天培育的社群,也許明天就要四散飄零。然而無論家長還是老師都很樂觀,因為四環(huán)就像一塊試驗田,離開了也可以把種子帶走,“已經有兩位家長從游戲小組學了辦學模式,回老家辦學,而且都還辦得不錯?!?
游戲小組成立至今已14年,用張燕老師的話說,“四環(huán)游戲小組是零起步,14年過去了,依然是零?!?span style="margin:0px;padding:0px;font-weight:bolder;">支撐四環(huán)人的,不是利益,而是“幼兒教育祛除奢侈浮躁的形式,回歸質樸與本真,還孩子完整童年”的教育理想。
什么是最好的幼兒園?一定要有符合辦園的場地規(guī)模,有符合標準的教師,有完整的課程體系與目標嗎?我想,四環(huán)游戲小組給出了自己的答案。
▲雖然看起來簡陋,但充滿了愛
你心目中最好的幼兒園是什么樣的?
掃一掃關注官方微信